类似的情况,其实也出现在和关税战直接相关的产业。
特朗普第一任期时,主动挑起对华贸易摩擦,而中国选择对美国大豆等商品加征25%的关税,作为反制。
当年(2018年),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暴跌约70%,受此拖累,那一年美国大豆出口额暴跌约40亿美元,大豆期货价格也降至9年来最低水平。就在2020年,美国大豆出口额又上升至255亿美元,超过了贸易战前的水平。
从账面数据来看,加征关税带来的影响,是可以被“抹平”的。也就是说,如果带着“长期主义”眼光去看待一些数据指标,关税带来的影响似乎并不是不可接受的。
事实上,这也是特朗普和他的团队强调“忍一忍”的原因——大豆出口的回升似乎就是例证。
但这组数据之下,还有一些其他人没有看到的数据:
2018年,美国中西部6个州的农场破产率上升30%,许多农民认为,他们正在经历“最艰难的时刻”。2019年,这样的趋势并没有得到缓解,当年,美国农场破产率上升20%。
从下跌到恢复,数据回来了,但很多美国人的生活,回不来了。
这也意味着,虽然行业的规模没有变,但有一批人永远失去了参与工作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大的企业主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强,他们会吞并一些小的参与主体,这变相破坏了行业内的公平竞争。
这样的例子,在制造业体现得更为明显。事实上,在利用关税解决制造业问题上,特朗普政府有一套更加完备的叙事:
加征关税,会让外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的成本变高,由此,无论是美国企业还是外国企业,都会来美国本土进行投资、生产,这会带动就业,培育更多产业工人,到时候,美国的制造业会被重建,美国经济“空心化”的问题也会得到逐步解决,“铁锈带”也不再“生锈”。
特朗普一直想宣扬,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
2018年3月,特朗普政府宣布对进口钢铁征收25%的关税。关税实施后,进口减少导致美国国内钢铁价格上涨。当年,美国钢铁行业公司的账面数据都很好看——美国钢铁公司的净销售额从上年的122.5亿美元升至141.8亿美元。
美国钢铁公司还宣布了重启伊利诺伊州的工厂。据统计,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美国钢铁厂增加了4800个就业岗位。
钢铁公司变好,钢铁行业变好,工厂重启,增加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听起来,所有的事情都在按照特朗普团队宣称的“剧本”在发展。
但特朗普政府没有讲的,是这个故事的下半章:
钢铁价格的上涨,导致汽车、机械、建筑等行业的成本上升。据统计,2018年钢铝关税导致美国下游制造业反而损失了7.5万个岗位。
当时,美媒就报道过一家美国企业的故事。这家企业名叫“美国的酒桶”,它是美国唯一的不锈钢啤酒桶制造商。多年以来,这家公司一直都在使用美国国内钢材。但关税政策的出现,让他们变得用不起美国钢了。
为了应对关税带来的上涨,这家公司不得不裁掉三分之一的工人以维持运营。
美媒用了一句很形象的话进行了概括:
特朗普征收钢铁关税,保护了钢铁制造商雇佣的14万工人,但这些关税也惩罚了以钢铁为原料的各行业中的650万人。
事实上,关税也并没有“保护”美国的钢铁行业。
·到2023年,美国钢铁公司宣布,无限期关停伊利诺伊州的工厂;
·到2024年,由于近年来持续亏损,钢铁产量和股票市值都远远落后于其他美国同类公司,美国钢铁公司差一点被卖给日本制铁公司。
美国钢铁行业的困境,是多重因素影响下的结果。这些,都是特朗普政府在宣扬关税政策时,没有讲出的事实。
关税会给美国民众带来的痛苦,不只显现在账面上,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教授贾斯汀·沃尔弗斯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2018年,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导致洗衣机的价格上涨近100美元,因此,很多家庭选择继续使用他们老化的机器,但这带来一系列新的成本——老化机器的噪声、洗涤后烘干效果很差的衣物,以及更高的水费和电费账单。关税的总成本不仅仅是从你账户支出的金额,还包括它们迫使你做出的决定,这些决定会引发新的成本。
他总结道,关税会从根本上重塑美国人的生活。
到底将会如何重塑,这位经济学家没有详细分析。如果只是忍受噪声,如果只是多拧干一次衣服,这些,想来美国民众尚且可以接受。但如果是其他的改变,那美国民众,还能接受吗?
无论是美国民众的抗议声,还是经济晴雨表的数字波动,再到行业指标的起起落落,这场风暴是由表及里,牵涉到美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风暴,才刚刚开始。
-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