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王眉灵)“我原来提的是45岁就要完成交接,结果直到今年才完成,晚了整整10年。”5月11日,在“光伏改变世界•百家媒体进通威”大型传播活动媒体见面会上,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在提及卸任通威股份董事长职务时表示,“交棒来的太晚。”
这是刘汉元卸任通威股份董事长职务后,首次公开接受媒体采访并谈及此事。3天前,通威股份召开2018年年度股东大会,作为创始人的刘汉元卸任董事长一职,“交棒”给通威太阳能公司董事长谢毅。这一消息公布后,外界深感突然。
让外界备受关注的是,新任董事长谢毅不仅是一位职业经理人,而且是一位“80”后,年仅35岁。而通威股份作为上市公司,是通威集团旗下最重要的子公司,“接棒人”会不会太年轻?
“年轻人干事情,干得比想象的好,比行业预期好,他们也有信心和兴趣继续干好,为什么不让他干?”刘汉元说,太阳能公司5年的业绩,已经证明了谢毅本人以及管理团队的能力。
刘汉元表示,多年来,通威致力于管理团队年轻化,目前通威股份董事层面仅2名“60后”,其余均是“70”后、“80后”,这种搭配,让管理团队保持生机和活力,整体运行高效,“这是公司长治久安,也是人才适当搭配的合理需要。”
“坦率讲,很长时间我已经不准通威股份再建饲料工厂。”刘汉元说得很直白:与新能源行业每年保持快速增长不同,农业板块因产业总量基本饱和,产值增幅有限,因此在这一板块更强调效率,而太阳能公司过去5年业绩中,“效率”是最扯眼球的,亟待谢毅将在太阳能公司的成功经验带到通威股份来。
他进一步阐释说,通威股份更强调“品质”和“可控”,未来,将在研发投入、“渔光一体”等方面多做文章。“要把通威鱼做成水产界的“苹果手机”,即要以水产界“苹果手机”的生产成本去生产,以水产界“苹果手机”的价格和销售方式去销售,努力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国、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国里最大的优质水产品生产商。”
此次活动期间,来自全国的多家媒体走进通威集团参观新能源产业基地,触摸光伏产业最新脉动。
过去10年,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低谷和崛起,2017年,国产晶硅在晶硅市场首次占比超过一半,扭转了晶硅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不仅仅是量大,质也在不断优化。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硕果仅存的晶硅生产企业,通威旗下永祥股份公司已形成8万吨高纯晶硅产能,位列全球前三,真正实现了高纯晶硅“中国制造”,替代进口产品。
用光伏这种新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发电,一直是光伏行业的目标。“过去10年来,光伏发电成本已从原来的10万元降至3千元至5千元,成为成本最低的发电方式。”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对光伏发电“平价上网”的到来充满信心。他认为,明年,中国光伏产业将进入大发展期,光伏发电将在二三十年后占据能源消费结构的50%以上,并成为人类最主要的能源来源方式。
迎接能源革命和新能源转型,通威正在大力布局,并形成了完整的光伏产业链。产业链中游的通威太阳能公司,已实现总计12GW的电池片产能,预计未来2-3年产能将超过30GW,在全球晶硅电池片市场中占据20%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