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年前珍贵视频!揭秘新中国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

2019-07-20 15:45:27来源: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编辑:彭焘

  61年前的今天,1958年7月20日,位于洛阳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门口,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开出厂门。洛阳万人空巷,人们载歌载舞,庆祝中国结束不能制造拖拉机的历史。东方红拖拉机出厂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国,让它成为当时当之无愧的“网红”。

  1959年的珍贵影像——《第一拖拉机制造厂》

  在那段激情岁月里,东方红拖拉机完成全国60%以上机耕地的作业,“东方红”成为中国农民心目中农业机械化的象征。

  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往昔……

  听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

  “当初36名老八路脱下军装、换上工装,意气风发的样子,我们这些后辈无缘亲眼见到,但他们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却让我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富三代’。”

  说这段话的人叫杨帆,中国一拖配件仓储的负责人。

  2003年大学毕业后,本来准备和同学一起开赴“北上广”的他,在父亲反复鼓动下,最终选择到中国一拖应聘,并且一干就是十多年。

  不过,要说起让杨帆真正稳下心神、扎根这里的“初心”,还要从爷爷说起,从他小时候常听爷爷讲起的故事说起。

  杨帆的爷爷杨一川,是一位老革命,早年参加八路军,打击日寇侵略,解放战争胜利前夕随大军南下,在河南南阳转入地方建设。

  杨一川告诉孩子们,参与筹建新中国第一座拖拉机制造厂的第一批人中,有刚刚告别战场不久的36名老八路,他们中有的还未卸下腰上的“盒子炮”,就带着一身硝烟味,匆匆赶往洛阳。

  1953年,后来的农机部部长,当时任南阳地委书记的杨立功,奉命带领一批干部,前往洛阳筹备建设第一拖拉机制造厂。29岁的杨一川就是其中一员,当时他的职务是南阳地委地直机关党委书记。

  来到洛阳后,杨一川任一拖首任团委书记,参与了建设新中国第一座拖拉机制造厂的全过程。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当年连拖拉机都没见过的人们,在一片荒野上,用短短不到3年时间,硬生生建起一座“十里红拖城”。

  那是一个艰苦创业的年代。设备简陋、原料不足、生活短缺……当时的建设者没有住房,挖的窑洞不够住,就天当被子地当床,有时候一觉醒来,竟发现不知何时掉进了墓坑。

  “新中国第一座拖拉机厂,是硬生生挑出来的……”这是一拖退休职工刘福生讲述的故事。

  一拖运输处装卸队合影

  一拖建设初期,有一群硬汉子组成的装卸队,他们的事迹曾轰动全国,其中的代表曾赴京参加全国劳模大会,受到毛主席接见。刘福生的父亲刘得仓,就是这支装卸队的一员。

  一拖建厂初期,筹备组从开封调来200多人的装卸队,奉命先行来到荒无人烟的一拖建设工地。

  那是1954年底,洛阳下着大雪,装卸队员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涧河西边,接他们的人指着大雪覆盖的荒野说:“这就是一拖的建设工地。”

  当时职工和家属住在涧河北的村庄里,附近的涧河上没有桥,冬天河水结冰,就踏冰过河,夏天河水泛滥,就趟着齐腰的水过河。

  那时没有机械化装卸设备,所有运来的基建材料、设备,都靠装卸队手抬肩扛从火车上卸下来。由于批量大、时间紧,必须24小时不停地有人卸车。

  没有装卸设施、没有安全保护,只有不惜力气的吃苦精神。200斤的大麻袋扛在肩上,沿着晃悠悠的木板,从车厢上走下来,一不小心就会从踏板上连人带包摔下来。

  盖厂房、垒围墙需要大量砖块,从外地用火车运来后,就要靠装卸队员们用手一块块卸下来。手套磨破了,手磨破了,有什么工具既能多卸砖,又省力,还避免把手磨破?装卸队长可应龙经过无数次尝试,终于制作出砖卡子。一次可以卡五块砖,加快卸货速度又不会磨破手。后来,砖卡子在行业内被广泛推广,成为卸砖的专用工具。

  由于车皮紧张不能过期压车,来了货车,就是下大雨也要卸车。一个平板车装60吨砖,5个人要在25分钟内卸完。因为卸完一车,几十分钟后就会又到一车。

  装卸队的人吃饭没有准点儿,家属只好拎着饭罐把饭送到铁路货场。大家卸完车顾不上擦汗洗脸,抓紧时间吃饭。遇到雪天,送来的饭冻成冰坨子,没地方热饭,大家就用黢黑的手,抓着饭坨子只管吃。

  (来源:微信公众号:国资小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