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迈入下半年之际,即将公布的6月及二季度主要宏观经济数据尤受关注。近段时间,制造业PMI、发电量、挖掘机销量等一系列先行指标和高频数据密集发布,彰显供需两旺。不少机构也纷纷表示看好中国经济走势,预计6月工业增加值超预期,投资和消费复苏进一步提速,二季度GDP增幅大概率转正。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经济暖意更浓,但需求修复速度仍慢于生产修复速度。从近日有关部委和地方部署释放的政策信号看,下半年多路并进提振内需,仍将是稳增长的重中之重。随着更大力度政策加快落地,下半年经济增速有望逐季回升。
“二季度以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现,生产需求持续改善,主要指标与一季度相比明显改善。”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高瑞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作为经济和社会运行的“晴雨表”,全国发电量继5月增速明显回升后,6月正以更快速度增长。国家电网数据显示,6月上旬全国全口径发电量同比增长约9.1%。“工业的快速修复,夜间赶工、加大工作量更有可能是促使当前发电量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指出,6月上旬发电量超预期是经济进一步向好的体现,并且预示6月份工业增加值超预期的可能性较大。
另一先行指标——制造业PMI已连续4个月处于扩张区间。其中,6月制造业PMI达到50.9%,高于上月0.3个百分点。分项指标中,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3.9%和51.4%,比上月上升0.7和0.5个百分点,显示供需两旺。
6月各类挖掘机械产品共计销售2.46万台,同比增长62.9%;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32.5万辆和230.0万辆,同比增长22.5%和11.6%;快递业务量预计超76亿件,同比增长约40%……无论供给端还是需求端,一系列高频数据跑出加速度,释放出更浓经济暖意。
“一系列先行指标显示经济恢复势头向好,预计二季度经济增速有望转正。尽管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并未提出经济预期目标,但从就业等目标上看,稳定经济增长仍非常有必要。预计下半年将延续这种态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林致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二季度经济修复明显。专项债投放加速加量,叠加专项债用于项目资本金比例的提升,带动基建投资实现较高增速;宽松货币政策下房贷利率走低,也带动房地产业加快修复。“下半年经济有望继续实现V型修复。若境内外疫情可控,经济将迎来内外需共振驱动。”
(下转第三版)第三个关键在于快速缩小日益扩大的供需缺口,以防止出现第二次停工停产。这要求一些政策做出系统调整。一是部分供给侧救助的政策在进一步夯实的基础上可以适度转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侧救助和需求侧扩张。二是需求侧救助必须进行适度梳理,将部分需求侧救助扩张为需求侧刺激。要强化需求侧复苏以尽快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常态化。
第四个关键是必须全面确保财政直达和货币直达的效率,防止出现由于基层组织能力弱化带来的各类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第五个关键是要进一步强化底线管理,全面布局以有效对冲三、四季度的外部冲击。要对冲下半年我国外部环境的各项挑战,加强我国经济基本盘和经济大循环的稳定是我们底线管理的关键,也是我国经济全面复苏的关键。
展望下半年经济走势,刘元春表示,伴随规模性政策全面提力增效、欧美经济重启、新一轮改革红利逐步显现,全年将呈现“逐季回升”的强劲复苏态势,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有望迎来“久违的”经济高速增长期。
“中国经济能否冲破惯性、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取决于本轮规模性政策和改革举措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再造和格局重塑。”刘元春表示,2020年也是我国“十三五”规划与“十四五”规划的交接年,政策红利要与改革红利相配合,提高站位,实现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再造和动能转换。本轮宏观政策规模和改革力度空前,政策目标需要提高定位,不应局限于短期稳定效果,还应关注中长期效应,解决积重难返的深层次体制性结构性问题,打破经济惯性下滑力量,打造更有韧性和增长动力的经济基础,重塑经济发展格局,中国经济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