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基金落户自贸区基金小镇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雷兹 )8月29日报道 自贸试验区,被认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到今年4月,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已满三年,作为自贸区成都天府新区片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在建设中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创新经验。8月28日,“行走自贸区”网络主题活动四川站的探访,就走进了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
制度创新多、成长发展快 三年来利用外资增长15倍
作为国家“试验田”、制度创新“高地”,规划面积26.45平方公里的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多”、“成长发展快”等关键词,始终贯穿自贸区建设。
三年来,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探索创新的“国地税‘联合办税’改革”、“知识产权类型化案件快审机制”两项成果,已列入国务院向全国复制推广的清单。此外,有八项制度创新成果列入全省复制推广清单。截至目前,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累计形成78项改革创新案例,产业不断完善,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了2.2倍,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了15倍。
数据显示,挂牌以来,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成绩喜人。三年间,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达到8611家,新增注册资本4067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86.1亿元,实际到位外资3.02亿美元,新签约引进重大项目72个,总投资约2011.17亿元,招引500强企业达到56家。
“我们还将继续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改革,推动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打造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加速器’。”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有关负责人表示。
审批服务便民化,企业办事“仅跑一次”。
营商环境佳、效率提升高 企业办“一件事”全流程“仅跑一次”
“营商环境佳”、“效率提升高”是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另外两大亮点。今年上半年,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证照通“1+X”审批模式改革案例,成功入选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第四批可复制可推广制度创新成果。
据介绍,2018年6月启动证照通“1+X”审批模式后,成都天府新区片区将涉及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的行政审批事项纳入联审联办、证照联办,创新形成证照通“1+X”审批模式,确保办“一件事”全流程“仅跑一次”。平均压缩企业开办时间2天,实现跨部门事项“无缝对接、集成办理”。截至今年6月上旬,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共受理“证照通”事项186个,办结事项176个。
天府新区还按照功能集成、服务多元的原则,还推出“e窗通”“选择办”“银证通”等多项政务改革。“服务自贸区企业外,同时积极推动成渝两地政务协作。”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行政审批局审批服务处副处长王雅林介绍,天府新区政务服务大厅还设立了两江天府政务服务合作示范窗口,并于今年7月7日完成了首张证照互发。
四川自贸区法院助力法制化建设
法制化建设提供司法支撑 在全国率先上线“智能预判”功能
2018年7月12日,经最高法批复同意,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民法院挂牌成立,成为全国首家以省域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域冠名的法院,集中管辖四川自贸区除川南临港片区以外区域(100平方公里)的所有民商事案件,涵盖高新南区、双流区、青白江铁路港、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4个自贸片区。
履职以来,四川自贸区法院陆续获最高法、省高院批复,获准行使涉外、涉港澳台案件、知识产权案件管辖权,是四川地区范围内一家“全牌照”基层法院。据统计,去年四川自贸区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16208件,结案13888件,结案率85.69%。“2019年,全院法官人均新收案件708件,人均结案608件,在四川省均处于第一位。”四川自贸区法院立案庭副庭长徐春龙介绍。
在创新涉自贸审判运行机制上,四川自贸区法院实现了执行案件“能执尽执快执”。 与此同时,依托智能电子诉讼平台——“天府智法院”, 四川自贸区法院在全国率先上线“智能预判”功能,在全省率先实现线上“30秒立案、1秒缴费”,让企业足不出户就能打“官司”,极大节省了企业的人力物力资源及时间成本。
如今,面对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发展等区域建设新机遇,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天府新区自贸试验区将进入2.0时代,承担更大的改革开放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