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8日,春光正好,武汉迎来重启一年。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从一个春天到又一个春天,重生的武汉宛如一艘冲破雾霭的航船,一路按下重启键、升级键、快进键,迎着春日风,破去惊涛浪,驶上新征程。
浴火重生奔向新征程
武汉谋变“大而强”
一路风雨,总书记为我们领航定向。
早在大城重启之前,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总书记在武汉视察时就高瞻远嘱,统揽全局,做出了“疫情短期内会带来阵痛,但不会影响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的形势判断,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加大对湖北的支持力度,在湖北最艰难的时期“搭把手、拉一把”,指出湖北、武汉要危中寻机,化危为机,把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壮大起来。
征程漫漫,但我们信心倍增、干劲满满。
2020年一季度,武汉GDP同比下降40.5%,在全国遭受创伤最重。武汉从中国抗击疫情的主战场,成为中国疫后重振的主阵地。
当年4月8日,大城重启。在党中央的果断指挥下,武汉启动了世界罕见的核酸检测全民覆盖,用“最安全的城市”,开启了疫后重振的加速跑。
中央和国家机关出台一揽子政策,赋予武汉多项战略使命,对武汉“搭把手、拉一把”,不断激活武汉发展潜力和生机。全国各地响应中央号召,对武汉特别关照,鼎力相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武汉,企业家纷纷投资武汉,重仓武汉,密集举行的国家级盛会为武汉加油提速。
搏杀二季度、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武汉跑出了疫后重振的“中国速度”。
一个个重大项目接连落户,一批批重大工程集中开工,主要经济指标加速回升,新产业与新业态接连涌现,新旧动能转换加速……2020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重回全国城市前十,位列第九。
2020年底,30万青年学子留汉,选择了武汉这座朝气蓬勃的城市作为自己的“未来梦想家”。
岁末年初,武汉“十四五”发展蓝图锚定为加快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
2021年一季度,全市215个集中开工重大项目总投资达3305.4亿元,创下全市单次集中开工之最。
也在一季度,在全市招商引资项目签约大会上,112个招商引资项目签约总金额达3462亿元,为武汉历年来单场招商活动之最。
4月8日,小鹏汽车、科大讯飞、中创为量子,三个国内头部企业签约武汉经开区。
踏上新征程的武汉,牢记嘱托,常怀感恩之心,不断主动作为,奋发有为,努力以一个又大又强的武汉,扛起区域发展责任,担起国家战略使命,为新发展格局贡献武汉担当。
我们要报告总书记,武汉归队了!归队的武汉,不是原来的武汉,而是经过战火淬炼的武汉,是活力澎湃,浴火重生,正在努力创造新时代更辉煌业绩的武汉!
将创新深深镌刻在城市首页
把“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2020年11月,总书记向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发来贺信,信中说:“大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有着特殊意义。希望湖北省和武汉市以此次大会召开为契机,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贡献。”
“5G+工业互联网”意义重大,将加速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为疫情阴霾笼罩下的世界经济创造新的发展机遇。这样重大的盛会放在武汉,这样有浓厚创新色彩的机遇给予武汉,“特殊意义”饱含期待。
大城重启后两个月,武汉即推出《武汉市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实施方案》,大力促进ABCD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5G)等新兴业态发展。不久,全国数字经济国内百强企业中,有四成企业在汉落地,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实施科技创新十大行动,落地七大湖北实验室、建设大科学装置,推进院士引领十大高端项目,公布首批“卡脖子”技术攻关“揭榜挂帅”项目榜单……把创新作为发展全局的核心支撑,武汉勇担科技自立自强责任使命,将“创新”深深镌刻在城市首页。
在光谷,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加紧建设,待年中运营后将达当今全球算力的巅峰。
在网谷,中金武汉数谷大数据中心园区一期正分阶段投入运营,二期项目年底将动工,建成后将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安全等级最高、计算能力最强的大数据中心。
在车谷,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最强大脑”, “东风造”功率半导体模块的总体性能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价格便宜一半,年产30万套功率芯片模块的生产线将投入量产。
在全市,华为云、金山云、浪潮云、腾讯云、阿里云、中国电子云……中国六大数字领军企业已“组队”在汉打造云产业重镇。
“把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壮大起来。”——总书记的嘱托,武汉牢记在心。生物医疗和大健康产业,是疫后重振中武汉发展最快的领域,世界著名医疗企业纷落户武汉,一大批大健康产业集聚区形成或壮大,武汉已具备从研发、制造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能力,生物医药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就在4月9日,第三届世界大健康博览会在武汉举行。上一届健博会是在疫后举行,从筹备到举办仅仅用了50天,今年这一届,距上届也只相隔5个月。
2021年3月,首批“武汉制造”新冠灭活疫苗下线启运,年产量可达1亿剂次,为世界抗击疫情贡献力量。待扩产能项目全部建成,汉产新冠灭活疫苗的年产能将再增加10亿剂。
我们要报告总书记,武汉人民从疫情中站起来、走起来、跑起来、跳起来了,正在用智慧、勇气和创新的力量贡献“中国担当”。
“用心用情”治大城
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人民领袖,始终与武汉人民在一起。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带领我们写下了抗击疫情中最感人至深的生命篇章。
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总书记亲赴武汉,看望慰问湖北人民和武汉人民,举止言行,无不见忧民爱民的赤子情怀。他看望奋战一线的抗疫战士,鼓励与病毒鏖战的感染病人,走访封闭在家的武汉市民,与社区工作者交心谈心,要求“用心用情为群众服务”,关怀外地滞留在汉人员,深谋远虑地提出要耐心疏导受困群众,做好疫后疏解工作,特别关切到武汉人喜欢吃活鱼。人民领袖的爱民之情,深深地鼓舞了武汉人民,为我们坚定信心,增添力量。
总书记始终情系武汉人民。2020年全国两会,在减少下团次数的情况下,总书记特意提出,要到湖北代表团来一下。总书记点赞电视上看到的英雄医生,点赞英雄的湖北人民武汉人民,指出“湖北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湖北、武汉一定能够彻底战胜疫情,一定能够浴火重生,一定能够创造新时代更加辉煌的业绩!”为重振中的湖北、武汉吃下定心丸,为奋斗中的湖北人民,武汉人民加油鼓劲。
2020年9月8日全国抗击疫情表彰大会上,总书记深情地说:“全国人民都为‘热干面加油’!大家都说:‘全中国等你痊愈,我们相约春天赏樱花。’武汉的患病者也毫不气馁,说‘谢谢你们,没有放弃我们,病好了我要去献血’。‘武汉必胜、湖北必胜、中国必胜’的强音响彻中华大地。”
总书记牵挂着、惦记着武汉人民,总书记的深情厚望,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是我们遭遇艰难险阻时的根本依靠,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力量源泉。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武汉矢志践行。
疫情给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创伤,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要迅速补短板,强弱项,为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筑牢制度防线。
疫后进展最迅速的项目是平战结合医院和国家医疗中心。到2021年,分布在蔡甸区、江夏区、新洲区及黄陂区的4家“平战结合”、常备1000张床位的三甲医院拔地而起。在东湖高新区、东西湖区及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济医院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协和医院质子诊疗中心、武汉大学重离子医学中心等项目建设加速推进,武汉重大疫情救治能力可望得到质的飞跃。
城市是个生命体。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是总书记交给我们的必答题。
补齐社会治理短板,武汉在人员资金力量配备上做“加法”,在工作负担上做“减法”,在优化管理服务上做“乘法”,在化解矛盾上做“除法”,推动社区实现高效能精细治理。
大城重启的2020年4月,武汉即出台《武汉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进一步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2020年7月起,武汉市在职党员干部到居住的社区报到,认领服务岗位,到年底,超过14万名党员在社区报到,为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贡献力量。
我们要报告总书记,热干面归队了!历经粹炼,初心更加炽烈。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武汉正在奋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中国路子”。
伟大抗疫精神凝聚起强大城市力量
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仗接着一仗赢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疫情淬炼,伟大抗疫精神凝聚强大力量,武汉人民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抗疫保卫战、防汛保卫战、疫后复苏保卫战一仗接着一仗打,一仗接着一仗赢。
艰苦卓绝的抗疫保卫战,取得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
在武汉各社区,广大市民正踊跃接种新冠疫苗,让健康城市更加健康。
在此之前,武汉已经用一次创举让全国人民放心,让武汉人民安心。去年,仅仅半个月,武汉市就集中核酸检测9899828人,算上复工复产已完成检测的人数,实现千万人口核酸检测全覆盖。这是人类史上的第一次。
作为首先受到疫情冲击的城市,在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武汉已经连续近11个月没有新增本土病例。
防汛保卫战,武汉经受了世纪罕见的洪水大汛考验。
去年,全市上下严阵以待、严防死守,经受住了八轮强降雨、五次长江洪峰的严峻考验,及时转移安置群众,迅速实现灾后生产恢复,确保了江河不决堤、湖库不溃坝、城市不内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不受损失。
3月30日,今年入汛前的首次暴雨来袭,来势猛,短时雨量大,武汉市属泵站应开尽开,数个泵站彻夜抽排,最多开机达22台,确保全城无水患。
这是经受了去年总降雨量历史第一的汛期后,武汉防汛能力又一次受到检验。
疫后复苏保卫战,武汉聚焦重点,在“强身壮体”上狠下功夫,着力提升五方面。着力加快提升能级,武汉提出力争今年GDP增长12%以上。 着力加快提升功能,今年将推动50项以上院士专家项目落地转化。 着力加快提升产业,武汉打造“965”产业体系,推动产业链建链、延链、补链、强链。 着力加快提升开放水平,加快中法生态示范城和中德、中日等国际产业园等开放平台建设。 着力加快提升环境,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不断加大力度。
我们要报告总书记,大武汉归队了!武汉,这个华中重镇正奋力谱写发展新篇章,向世界展现疫后重振的无限可能。
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正与全国人民一道,努力奔跑,续写新的“中国奇迹”。
(长江日报记者马振华 鲁珊 海报统筹|陈智 设计|胡欣)
【编辑:张玲】
(作者:马振华 鲁珊 陈智 胡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