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跑出乡村振兴中国加速度

2022-07-14 16:52:12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编辑:覃贻花

作者:韩博(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发展的“安全线”。下一步要直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诸多问题,积极适应新部署新要求,聚力发展现代化乡村产业,全力增加脱贫群众收入,努力补齐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短板,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发展差距,努力跑出乡村振兴中国加速度,实现农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

一、积极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农村长治久安的基础。发展乡村产业,首先要找准乡土特色资源,将各地特色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生态环境、民俗风情进行深入开发和发掘,以竞争的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研判选择产业结构中具有整体优势的特色产业深度培育,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把乡村特色资源变成乡村特色产品,系统谋划增强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和魅力,提升乡村产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其次要用好新型城镇化的契机,充分挖掘本地农业优势,将当地农业资源价值最大化,依托城镇、集镇发展农业和生物技术科技园,注重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重视农产品地域品牌建设,通过新型城镇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结合,提升区域农业整体形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再次要注重培育发展新业态,农业不仅承担产出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以满足人们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职责,也同样可以承担以美丽乡愁为主的精神生活需求。在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大棋中,要牢牢抓住乡村“土、特、野”这些关键,找准城市产业或其他地区同类乡村产业差异化的重点,发展休闲观光、农创文旅、绿色康养和体验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农业产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加强城乡联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助力实现实现“强村富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治方向,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发展新型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

一是深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坚持改革与创新联动,优化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协同,打好“高标准农田+农业‘双强’”组合拳,加快推进土地连片流转、农业规模集约经营和农业项目有效投资,组合科技攻关转化、农机农技农艺融合,持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经营效益,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农民增收,实现“强村富民”。

二是优化集体经济发展传统优势,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机制,释放发展红利,打破传统的“物业经济”发展路径依赖,构建多元发展机制,实现多条腿走路、全方位发展,夯实农村农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通过挖掘乡村生态、文化、空间等资源,开发特色种植养殖、生产生活服务、农创文旅等乡村产业新业态,拓宽产业新增长点,挖掘乡村多重功能,完成集体经济效益提升;注重乡村龙头企业带动效应发挥,以股份合作为纽带,形成“集体经济组织+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户+互联网”等组织模式,带动家庭农场、手工作坊、专业合作社等多主体共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精准生产、共同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根据自身集体经济实力,通过参股入股、委托经营、提供劳务等多种方式灵活选择共同经营方式,实现经营方式多元化,提升集体经济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

三是要积极探索“飞地抱团”“片区组团”等机制,拓展发展空间,创新推进村庄经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推动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壮大基层经济活力。

四是重视政策引领,通过财政资金整合、金融服务创新、用地保障改革等多重措施推动财政、金融等政策下沉,支持新型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强化集体经济内部管理、部门监督,处理好集体经济短期收益和长期发展、积累与分配等关系,“刚柔”并重、“放管”结合,构建集体财富积累长效机制,破解集体经济管理难题,实现管得住、管得好。

三、做好乡村建设文章,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遵循“住有宜居、内外兼修、多元特色、留住乡愁”的乡村建设理念,恪守“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思路,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时效,求好不求快,把握乡村建设的时度效,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健全城乡一体的乡村建设体制机制,以更大力度推动经营性农村建设用地、农村承包地改革,按照“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建设美丽乡村、盘活闲置农房,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经营,助力农民增收。

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有效实现形式,在明确所有权、保障资格权的基础上,充分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使用权,探索“宅基地改革+生态宜居”打造形态优美、功能完备、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探索“宅基地改革+乡风文明”保留优秀文化形态、保存文化基因、守护文化根脉,探索“宅基地改革+生活富裕”,建立健全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推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有序流转、抵押贷款,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注重金融支持乡村建设,将提高“三农”金融服务可得性作为各级党委政府解难题、办实事的重要内容,支持金融机构持续创新完善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探索“整村授信”“信用村建设”等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开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提升中长期信贷模式,注重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村党群活动中心等平台作用,加强金融宣传活动,引导金融资源下沉支持乡村建设。

四、提升乡村治理层级,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综合有效治理,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保障。

一要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发挥农村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领导优势和战斗堡垒作用,为有效治理乡村保驾护航。

二要抓好乡村治理人才这个关键,对长期扎根乡村、有突出贡献的退休人员、返乡创业人员、退役军人、企业家、大学生等下乡能人,通过“引、培、观、留”探索多重认可制度,留住人才,支撑乡村治理。

三要以数字赋能、网上办理、平台建设、智慧服务为依托,打造治理现代化的“新引擎”,建设镇村网格化数字系统管理平台,形成镇村组三级数字化治理网格,增加数字化在农村应用场景,提升数字乡村活跃度和覆盖面,尽快完善“乡村大脑+数字乡村系列场景应用”体系构架和“农业产业大脑+未来农场”发展模式,把数字技术嵌入到田间地头和乡村治理的方方面面,健全完善立体化、专业化、法治化、智能化乡村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