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大漠,“绿染”家园——立体防沙治沙的甘肃实践

2023-06-09 08:20:34来源:新华社编辑:陈乐


来源:6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向清凯、马维坤、程楠、范培珅、马希平

打开中国地图,从玉门关外指向秦巴山脉,甘肃省既如一柄“玉如意”,横亘祖国西北,又像一道立体屏障,抵御大漠南侵。

甘肃省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大、类型多,现有沙化土地超1200万公顷,地形地貌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近年来,陇原儿女不断探索实践,从单一的防沙治沙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一幅荒漠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新画卷在陇原大地徐徐展开。


在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左一)和大家一起前往治沙点(资料图)。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范培珅 摄   “八步沙”与“公益造林”

仲夏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柠条花、沙枣花正开,花香迎面来。走进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正带领职工给一片梭梭林浇水。


6月2日,在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治沙点,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查看树木生长情况。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范培珅 摄

6月2日,在位于武威市古浪县的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治沙点,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查看父辈们栽种的白榆的生长情况。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范培珅 摄

6月2日,在位于武威市古浪县的八步沙第一代治沙人治沙点,八步沙林场场长郭万刚查看被风吹出的白榆树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马希平 摄

1983年,八步沙“六老汉”第一代治沙人在“地窝子”生火做饭。八步沙林场供图

在古浪县北部沙区旱麻岗治沙点,八步沙林场治沙人和群众一起扎草方格压沙(资料图)。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范培珅 摄

5月6日,八步沙三代治沙人在八步沙林场合影。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马希平 摄

6月2日,在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职工给一片梭梭林浇水(无人机照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范培珅 摄   “治沙魔方”和“铁将军”

在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包围的“中国沙乡”武威市民勤县,有“治沙魔方”之称的草方格沙障匍匐在沙丘上。这些年,从挥舞铁锹开沟埋草,到用机械设备“锁”住黄沙,人们铺设草方格沙障的工具一直在更新。


5月31日,武威市民勤县薛百镇农民陈兆忠使用新一代手扶式沙障机压草方格。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范培珅摄

5月31日,在甘肃省治沙研究所民勤治沙综合试验站,科研人员查看沙尘暴观测塔上的滤袋装置。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马希平 摄

5月31日,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徐先英(左)与科研人员在民勤县沙咀墩机械压沙示范区查看树苗生长情况。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范培珅 摄   “拥抱”大漠 向绿前行

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一排排高高架起的光伏板向沙海深处延伸。


这是2月18日在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拍摄的一处光伏发电项目(无人机照片)。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范培珅 摄

6月1日,工人在武威市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管护喷灌管道。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马希平 摄

这是2014年(左)和2021年(右)获取的张掖市临泽县平川镇黄家堡沙区卫星对比图,经过贾其煜和职工们的努力,这片林场已经向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挺进了14公里。(受访者供图)

这是5月31日在武威市民勤县薛百镇拍摄的人工梭梭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6月2日,在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职工给一片梭梭林浇水(无人机照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范培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