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 泸定发出民生优先最强音

2023-09-05 21:34:5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何勇

航拍集中安置点建设现场。

川观新闻记者 宁蕖 甘孜观察 洛绒尼玛 张莹 杨孟双

巍峨群山,大渡河畔,簇新的民居、城镇、学校、医院等闪现。历时一年,“9·5”泸定地震受灾群众,所期盼的幸福美丽新家园,正徐徐呈现。

新房陆续完工

重建户开启新生活

德威镇寨子村部分村民已陆续搬进自建房内。

地震发生后,泸定县多处城乡居民住房受损严重,出现开裂、垮塌等情况,让受灾群众安居成为当务之急。泸定县出台过渡安置补贴、住房重建补贴、住房重建贴息贷款等政策,受灾群众的新家从图纸逐步变成现实。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得妥镇天池山村统规自建点,远远望去,一幢幢“别墅”式新楼拔地而起,错落有致的村落已具雏形,村民们正在忙着室内外装修,大家正加紧建设属于自己的新家。

得妥镇天池山村统规自建房。

得妥镇天池山村统规自建点,是“9·5”泸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之一,占地8.8亩,目前已安置11户灾后重建户。

截至目前,已完成11户主体封顶完工,其中已搬迁入住6户。下一步,将陆续对该点位配套基础设施进行施工,包括小区路面黑化、供水、排水、供电设施等。

同样已经搬进新家的,还有德威镇寨子村的部分村民。“没有党和政府的帮助,我们哪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德威镇寨子村村民倪秋富和妻子李元香正倚靠在家里的皮艺沙发上看电视。

泸定县贡嘎山乡寄宿制学校迎来开学季。

倪秋富家是按照“一户一策”等相关要求,选择自己重建房屋。“我们在原址上进行重新修建,镇政府为我们提供房屋设计、技术指导、工程监理服务,并且全过程把控建房质量安全,提供‘一条龙’服务。”倪秋富高兴地告诉记者。

前不久,倪秋富家历时7个月,终于在今年8月10日,搬进了新房。

“确实比以前好太多了。”倪秋富感慨:“原来的‘瓦房’变成了两层高的别墅式楼房,不仅外观漂亮,面积也比之前大了很多。”

从倪秋富家顺着门口的S211道路,行驶15分钟左右,便来到泸定“9·5”地震德威镇地灾避险集中安置点项目建设现场,近百名工人正在进行房屋室内室外装修及挡土墙作业。

该安置点主要安置通风岩村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群众76户,建筑面积9847.74平方米,共有18栋单体建筑。“目前已完成住宅结构封顶76户,完成总数的100%,预计年底交付使用。”项目负责人王运港向记者介绍。

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

完善配套功能

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

不仅是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平整通畅的道路,学校、医院、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也正在加快建设。

德威镇地灾避险集中安置点内,还配套建设村级活动室、53个机动车位、7个充电桩停车位、5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等。

“有了这些设施,加上宽敞的房间,安置点交付后,村民们就可以开家庭民宿,又有一笔不菲的收入了。”德威镇副镇长刘蔚说。

地震中受损较为严重的泸定县贡嘎山片区寄宿制学校,如今面貌已焕然一新:黄白亮丽的教学楼、红白相间的塑胶跑道……正值课间时分,学生们有的在操场上打着篮球,有的在过道上嬉戏打闹,整个校园洋溢着欢乐。

运维人员在查看水质监测系统。

灾后恢复重建中,校园不仅修复了很漂亮的建筑,还引进了地震预警系统。“现在的学校不仅漂亮,而且还很安全。”该校校长蒋文智介绍,引进的地震预警系统具有地震波到达倒计时警报,对往后避震减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同时,该校还新建了安全教育室,定时开展安全教育活动。

贡嘎山片区寄宿制学校快速重建并非个例。据统计,泸定全县恢复重建的9所学校已全部开工,正在加紧施工中。与此同时,泸定县加强医疗灾后恢复重建,3个乡镇卫生院重建项目已进场施工并有序推进,约完成工程量的70%,力争今年内全面完成并投入使用,使受灾群众尽早受益。

要紧的,还有让老百姓喝上放心水。

氨氮、溶解氧、电导率......走进泸定县木角沟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运维人员在查看水质监测系统。

“9·5”泸定地震发生后,该站损毁无法使用。为提高水源地影响的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老百姓饮水安全,泸定县对木角沟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优化选址,进行恢复重建。同时,在羊圈沟饮用水源地新建1座水质自动监测站。

“监测站能够24小时实时观测水质变化情况,一旦发现污染物超标,就会报警,为水厂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可保障县城城区3万人口饮用水安全。”甘孜州泸定生态环境局助理工程师李洁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