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2023·天府兴农榜㊹ | 安添午:青藏高原牧场上的“牦牛博士”

2024-02-26 18:01:59来源:四川农村日报编辑:陈泳秀

“追光2023·天府兴农榜”推介活动由四川日报全媒体主办,全省183个县级融媒体中心联动,四川农村日报、天府农科-川观智库问稻研究院牵头。活动启动以来,关注对象有扎根“三农”的科技人才、田间“土专家”、助农增收达人等。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灿红

人物名片

安添午,四川省草原科学研究院高原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作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在牦牛育种、饲养管理等领域开展科研、技术集成创新及推广应用示范等。积极参与高原牦牛研究,主持和参与项目20余项,获科技鉴定成果5项,获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项2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国家专利30余项及软件注册权2件;参编《中国牦牛》等专著4部,制定了行业及地方标准共3项,参与成功申报国审新遗传资源2个;开发了10余种高寒牧区牦牛养殖设施设备,参与设计了牦牛圈舍及家庭牧场等5个项目,形成了牦牛产业可研报告20余个。

人物故事

牦牛,青藏高原上的精灵。

它们不仅是高原地区的重要经济动物,更承载着当地文化和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

在青藏高原上,还有一位专门研究牦牛的“牦牛博士”,在牧区牦牛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怀着一份对农业科学的热爱,安添午走上了致力于高原牦牛研究与发展的科研之路。不惧高原牧区生产条件的艰苦和牦牛产业发展的种种挑战,安添午坚持常年扎根高原,深入生产一线为牦牛产业服务,在牦牛育种、饲养管理等领域,进行科研、技术集成创新及推广应用示范等,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提升牦牛产业链质量和效益做出了突出贡献。

安添午(中)现场演示牦牛人工授精技术。

▉“产业的需求就是研究方向”

安添午不仅是一位科研工作者,更是高原牧区牦牛产业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者。

作为一名专注于青藏高原牦牛研究的学者,他深知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挑战。作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里拥有着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然而,这里恶劣的自然条件也给当地居民和牲畜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困难。青藏高原的土壤普遍缺乏必要的矿物质,这一情况直接影响了牦牛的健康与生长。牦牛作为青藏高原上重要的生活和经济资源,它们的健康状况又与当地居民的生计紧密联系。

安添午常年扎根于高原,深入生产一线,亲身体验牧民的生产生活,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难。“只有解决牦牛矿物质缺乏的问题,才能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安添午选育的犏牛犊牛。

鉴于此,他和他的团队以及产学研的企业着手开发了一种专为牦牛设计的舔砖,这种舔砖富含牦牛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包括铜、铁、锌、锰、碘、硒、钴、钙、磷、镁、钠等。安添午介绍,“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青藏高原的特殊环境条件,确保这些舔砖在极端天气下也能保持稳定,且易于牦牛摄取。”

从开发之初的难以压制成功,到经过无数次反复的实验和改良,他们的牦牛专用舔砖终于投入使用,目前在西藏、青海及四川等多地大面积推广。“使用了舔砖后,牦牛的整体健康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安添午表示。在随后的岁月中,他陆续开发出了抗灾保畜型、富硒型、苏达型、驱虫健胃型等系列牦牛专用舔砖,并在牦牛产区大量推广使用,这些成果也为当地牧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提高了牦牛的生产效率,提升了牦牛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安添午(右一)调研壤塘县昂科牦牛。

▉“老百姓认可的才是实用的”

高原上,牦牛产犊常伴随着风险。

青藏高原母牦牛的产犊季节一般为寒冷的3-5月份,由于此时天寒地冻,母牛未有充足的牧草来采食,奶水不能满足犊牛的需要,极易造成犊牛的死亡,在混群养殖的牦牛种,要给犊牛单独补饲难度极大。

如何才能让母牦牛平安产犊?安添午开始琢磨。

一次,他在考察一个母羊场时,发现羔羊可以从一个小的缝隙间穿过去,而大羊无法过去。他灵机一动,就把这个思路很快引入到犊牦牛的补饲装置上来,可以为母牦牛设计一款单独补饲的装置,从而保证母牦牛的营养供应。

经过多次的改造及相关参数的优化,安添午终于研发出了第一款能隔离母牛独立补饲犊牦牛的装置。该装置的利用能有效的开展犊牛精饲料的补饲,促进犊牛的健康及迅速生长。

安添午(右一)给牧民介绍犊牛补饲装置。

之后,他根据高寒牧区的实际情况以及牦牛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又相继开发了牦牛草料一体化补饲装置、多功能巷道圈、新型节能圈舍、信息化管理等系列牦牛饲养管理配套设施设备。这些设施设备以及设计理念等已在青藏高原广大牧区传播。

▉“把技术写进产业链上”

深耕牦牛育种、饲养管理领域十余载,安添午把一项项技术写进牦牛产业链上。

在科研道路上,他主持和参与了20余项牦牛项目,涵盖牦牛的育种、杂交改良、疾病防控、饲养管理、设施设备研发等多个方面。这些项目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牦牛产业的技术进步,也为当地牧民的收入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他获得了30余件国家专利,其中不少已经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牦牛养殖的效率和效益。此外,他还参与编写了《中国牦牛》等4部专著,为牦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

安添午利用显微镜观察牦牛精液品质。

安添午深知,科技成果的价值在于转化和应用。因此,他积极参与技术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活动,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带到牧区,直接服务于牧民生产。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建立示范基地等方式,他帮助牧民掌握了现代牦牛养殖技术,有效提升了牧区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

安添午用一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不懈努力,为高原牦牛产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他的努力下,牦牛产业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生态保护、高原粮仓、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为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