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之变】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从依靠经验到依托算力,数字赋能让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转变。
文/《四川党的建设》全媒体记者 陈贤凤
“辣椒、番茄、西芹这些蔬菜,需要适当喷点水。”6月13日中午,德阳市气温一下升到34摄氏度。在旌阳区智慧农业管理服务中心控制室里,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屏幕前轻点按键,2秒后,远处5G无人农场的菜田里便腾起白色水雾。
“5G无人农场运用5G物联网技术,基本实现‘耕种管收’农业全智慧化管理。”指着控制室里的智慧大屏,旌阳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郭勇介绍,“这个数字农业物联网平台可以实时获得农田温度、湿度,以及土壤墒情、病虫害等信息。”
旌阳区新中镇桂花村村民周述礼是“伺候”大半辈子庄稼的“老把式”,他家菜园实行智慧化管理后,他算过一笔账:“人力投入少了,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率更高了,整体收益相比以往能提升三四成。”
从“靠天、靠地、靠人力劳动投入”的生产,转变为“可感知、可控制、可预测”的智能化生产,旌阳区5G无人农场的生产之变,正是四川省因地制宜发展智慧农业、打造农业生产数字化应用场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有效探索。
“无人”农场“慧”种田
夏种、夏收、夏管,“三夏”时节,瓜果飘香,农事正忙。然而,桂花村旌秀桂花智慧农业产业园里,广袤的农田中却空无一人。
为何这里“静悄悄”?郭勇一语道出缘由:数字技术正引领农业生产由会种田转为“慧”种田。
作为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如何利用数智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成为近年来旌阳区思考的重点工作之一。旌阳区智慧农业管理服务中心就是其中一个探索。
“以前田间管理更多靠经验,现在靠数据。”郭勇告诉记者,服务中心的耕地监管平台由农业农村部大数据发展中心与旌阳区合作研发,对旌阳区42.9 万亩耕地、41.4 万个地块统一编码,并借助信息技术将数字底座、管理系统和数字化传感设备有效串联,形成“全过程物联网服务”。
比如,旌秀桂花粮油智慧农业产业园土壤内安装的数据传感器,能实时监测园区各地块土壤墒情、苗情、虫情、灾情;田地间立着的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滚动显示着风速、温度、降雨量等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同步传输到园区打造的数字农业物联网平台,工作人员可远程进行田间精准管理。
数字农业一端连着科技,一端连着农业。从“体力”到“智力”,从“靠经验”到“靠数据”,数字化生产改变了传统的种田模式,把农户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同时,还提高了生产效率。
作为地地道道的庄稼汉,周述礼过了几十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2022年,产业园核心项目——5G无人农场实现数字化生产后,周述礼一下轻松了。
“从没想到种地能这么‘洋气’,动下手指头,就能把农活做完。”周述礼说,无人机仅用1个小时就能完成农场80亩水稻的除草剂喷洒作业,而在以往,一个人从早忙到晚只能完成2亩到3亩水稻的作业。
在旌阳区智慧农业管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正监管农作物生长情况。供图/旌阳组
“数字管家”让茶香更浓
“叮咚——”6月5日9时37分,旺苍县木门镇三合村茶农石义良的手机收到一条茶园管护提醒消息:“芒种时节,茶园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了。”
该提示信息是米仓山茶全产业链数据中心发出的。记者走进该中心看到,巨大的电子显示屏上,实时显示着全县茶园和茶企的情况,石义良流转的100亩黄茶茶园也在其中。
米仓山茶全产业链数据中心是旺苍县打造的智慧茶园农事数字化平台,该平台依托物联网、茶园环境监测站,能够实时对全县25万亩茶园情况进行监控,24小时收集水分、光照、病虫害等数据。该中心负责人任勇说:“各项数据传到数据中心后,我们会及时展开分析,并及时发布相关预警信息。”
以往,茶叶的生长管护让茶农操碎了心,现在有了“数字管家”紧盯茶树生长情况,提供高效、精准、优化的农情分析及管理决策服务,茶农足不出户就能科学管地。
石义良清晰地记得,2021年,春茶采摘时遇到“倒春寒”,一年心血损失大半。去年清明前夕,米仓山茶全产业链数据中心将“春茶采摘时期多雨”这一信息提前告知了茶农。石义良根据提示,提前采摘茶叶,减少了近20万元的经济损失。
数字化赋能,让农业生产经营更有底气。“2023年,全县25万亩茶园通过米仓山茶全产业链数据中心的技术服务,新增茶叶产量500吨。”任勇说。
养猪场的数字革命
在三台县芦溪镇枣河村的一座小山上,一栋6层小楼格外醒目,楼里生活着1200头种公猪。不同于传统养殖场,在这里,它们过上了“坐电梯、住楼房、饮净水、睡温床、享空调”的惬意生活。
这里是西部单体规模最大的共享公猪站,养殖过程的全数字化、智能化也让其成为三台县现代农业(生猪种业)产业园的“招牌”。
“作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四川省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三台县一直将数字化作为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实现了生猪全产业链各关键环节的场景感知和数据统计。”三台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霞说。
跟随李霞走进三台国家区域畜禽(生猪)种业创新中心,记者不由自主被大厅墙上巨大的屏幕吸引。屏幕上直观显示着三台县猪小云生猪数智化生产管理平台、猪小云猪种业监测平台、猪小云生猪育肥监测平台的相关数据和画面资料。
“在这里,全县种业监测、育肥监测、生猪检疫等相关数据一目了然。各个猪场的实时监控和饲喂数据,也可以随时调取。”李霞手拿激光笔指着屏幕介绍,三台县已有82家生猪养殖场覆盖了AI摄像头、温度湿度传感器等智能设备,可以准确统计养殖场存出栏数据,精准分析养殖场管理水平,并对异常情况进行监管和多级报警,就好比为猪安排了全天候的健康管护“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