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美术里的长江”⑧湖南篇丨中国山水画 半源起潇湘

2024-09-19 23:39:37来源:重庆日报编辑:何勇

天地有大美,山水看潇湘。

湘江西岸,岳麓山下,与橘子洲头隔水相望的一栋朱红色建筑,犹如朱红的印砂屹立江畔——这里便是有着湖湘文化地标之称的湖南美术馆。8月28日,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指导,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守护好一江碧水——中国国家画院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巡展(湖南站)”开幕式在此举行。

“即使现在,我的眼前仍会时常浮现湖光掠金、一碧万顷的恢宏气象。那是去年我们与国家画院专家们一起在洞庭湖畔采风写生时的场景。”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湖南省美协副主席、湖南省画院院长石纲依然一脸神往。

在此次巡展展出的137件作品中,有13件湖南艺术家的作品入选,如描绘星河灿烂人文胜地的国画《岳阳楼记》(戴剑)、《长江流域红色印记——韶山》(石纲、陈稳),表现富庶繁荣流域经济的国画《仙境张家界》(旷小津)……这是20多年来,湖南美术家们将“漫步山水间”“大美潇湘”“守护好一江碧水”等主题作为品牌持续打造的一个缩影。

湖南,三面环山,位于长江中游,拥有16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和被誉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化瑰宝。湖南的艺术家们以其独特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为中国美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群星璀璨 湖湘百年美术路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

湖湘美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着独特的表现。“考古发掘表明,湖南美术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在中国美术史上,湖南美术有‘三度辉煌’,还出现了3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师。”对湖南美术史有着持续研究,并著有《湖南美术史》一书的湖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李蒲星介绍,湖南美术的“三度辉煌”分别为:以“四羊方尊”为代表的商周时期湖南青铜美术;唐代长沙窑陶瓷器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以齐白石为代表的近现代美术湘军群体。3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师则是:出生于长沙的北宋花鸟走兽画家易元吉,祖籍衡山的“明四家”之一、山水画家文徵明(衡山居士),出生于常德的“清四僧”之一、山水画家髠残。

每每论及湖湘百年美术路,一定绕不开齐白石这位蜚声中外的艺术大师。他用灵动的笔触,不仅捕捉到自然之趣,更开启了湖南美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序幕。

齐白石的画作以《虾》最为著名。画面中,几只灵动的虾在水中嬉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神韵充盈,可以说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经典之作,体现了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理念和独特艺术风格。

▲《虾》 齐白石 纸本墨笔

李蒲星研究齐白石多年,掌握了齐白石其人其画其文的大量史料。同时他也表示,很多人以为,晚清民国时期,湖南的画家独有齐白石,这是不符合文化和历史发展规律的,“英雄不可能孤零零地出现,只有有了相当规模的优秀群体,才会有杰出者脱颖而出。”

于是,人们看到,周家畇、夏士兰、雷悦等丹青妙手,植根潇湘;齐白石、萧俊贤、陈少梅等画坛巨匠,四海游艺。晚清民国时期,湖南群星璀璨,他们一起构筑了湖南绘画的高峰,借古开今,满纸云烟,走向全国。

薪火相传 艺术湖南迸发潜力

湖湘美术,名家辈出。

在湖湘大地的艺术画卷中,璀璨的美术作品不胜枚举,见证着现代湖南美术的发展历程。

如,拍卖成交价高达6300万元的黄永玉作品《田家梅》,风格独特,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黄永玉是湖南湘西人,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构图和富有表现力的色彩,展现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对家乡的热爱。

▲黄永玉《田家梅》

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陈白一创作于1964年的《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来源于解放军战士欧阳海舍身救列车的英雄事迹,塑造了一个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保持高昂姿态的英雄形象。陈白一一生致力于中国工笔画艺术的研究,其作品以独特的线条、典雅含蓄的色彩、劳动人民的形象,表现现实生活中的风土人情,极具艺术感染力。

钟增亚的《楚人》创作于1977年,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将毛泽东、齐白石的会晤放在梅枝花影中,香冷清艳的色调中呈现出一份庄重、静穆。

国画大师王憨山的《花鸟图》,将乡野习见的花鸟虫鱼,点化为极富意蕴的雅构,作品充满了质朴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韵味。

湖南省美协理论委员会主任李辉武谈及这几件名作时如数家珍。进入新世纪,“艺术湖南”的主题创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2008年,由刘云、王金石、旷小津、胡立伟、魏怀亮、石纲、李亚辉、周华平8位画家集体创作的《锦绣潇湘图卷》,搭载“神舟”八号飞船遨游太空,被誉为湖南的一张艺术名片;2012年,这8位画家联手创作的《衡岳松云图》巨幅山水画,被安置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2019年,由王金石、石纲、旷小津、石劲松、谭长德主创的《锦绣潇湘·南岳衡山七十二峰图》,由旷小津、袁绍明、黄礼攸等集体创作的三幅大型“十八洞”主题作品,极大推动和提升了湖南美术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潇湘山水 新时代展新颜

大美潇湘,山水如画。

长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一部长江文化史,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浇灌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南,艺术家们以饱满的热情描绘着长江美丽画卷,展现长江新时代风采,谱写长江文化新的篇章。

中国山水画,半源起潇湘。“潇湘”一词,最早见于《山海经·中山经》。从中国美术史的角度来看,董源的《潇湘图》因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大加推崇,故而成为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原典之一。当代国画大家曾晓浒创作的《峡江晴岚》,描绘了三峡两岸雨过天晴的壮丽风光,开阔深远、大气磅礴。关注这位名家已久的湖南郴州文艺评论家李熙斌告诉记者,曾晓浒对中国画的意境创作、意象造型、笔墨韵味等有着极高的造诣。他的山水画讲求“真山、真水、真笔墨”,形成了新潇湘山水的独特风格,展现了湖南山水画的时代特色和人文情怀。

▲《峡江晴岚》 曾晓浒

去年10月28日,“大美潇湘”大型系列山水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幕。湖南美术家朱训德、康移风、魏怀亮、卿可钧、梁峰、方笑、秦晓唱响“长江之歌”,“合奏”出巨幅国画《大江交响》。《大江交响》描绘了今日长江百舸争流、百鸟争鸣的壮观景象,突出了“时代长江、生态长江、气势长江”的特点,展现了三湘儿女实现长江湖南段163公里岸线“凤凰涅槃”、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壮志豪情。

▲《大江交响》 朱训德、康移风、魏怀亮、卿可钧、梁峰、方笑、秦晓

另一画作《湘江北去》(王金石、石纲、石劲松),则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湘江为线索,描绘了潇湘大地生态环境的崭新面貌,以现实主义手法和中国山水画语言重建了毛泽东诗词里“湘江北去”的诗意气度,体现了美术家们对“守护好一江碧水”使命的积极响应。

老一代美术家珠玉在前,激励着年轻的美术工作者永葆传承之心。

思绪再度回到文首中8月28日的开幕式现场。作为从小在湘江边上长大的孩子,此次参展艺术家、中国国家画院版画所艺术家康雷十分感慨:“长江不仅是自然地理上的一条河流,更是文化和情感上的一条纽带。”

“展览让我们在文化纽带上再次相连。关于长江的创作离不开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水,它包含了长江之水,也包含了辛勤劳作者的汗水,是他们年复一年的劳作,创造了丰厚的财富。让我们共同为保护长江、传承文化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康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