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11天
近4000名运动员参赛
成都世运会17日晚落幕
不同于奥运比赛
这里五花八门的“小众”项目
像是运动界的“嘉年华”
↑8月17日拍摄的成都世运会闭幕式上的焰火表演。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赛场上
有少年初露锋芒的惊艳
有老将岁月沉淀的荣光
对运动的热爱
对极限的挑战
让他们集结成都
↑8月9日,冠军英国队在室外拔河640公斤级颁奖仪式上。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英国拔河选手瑞奇·垦丁
满头白发
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他已经参与拔河54年
↑英国拔河选手瑞奇·垦丁展示金牌。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摄
上一届世运会
英国队不敌瑞士队屈居亚军
今年他们在决赛中“复仇成功”
赛后队员们主动与他拥抱
他就像是队里的吉祥物
夺冠当晚
他在世运村庆祝72岁生日
↑队友与瑞奇·垦丁拥抱。新华社记者 杨思琪 摄
“或许在英国
我从事这行的时间比任何人都长”
他的队友有木匠、农民、建筑工
白天干活、晚上训练
所有花销都自掏腰包
但拿起绳子就要拼尽全力
↑8月17日,美国腰旗橄榄球选手瓦妮塔(右)与队友在比赛中对战术。新华社记者 江宏景 摄
美国女子腰旗橄榄球队队员
瓦妮塔·克鲁奇今年45岁
在队里年龄最大
她第一次接触这项运动是在2006年
已经坚持近20年
在她看来腰旗橄榄球
可以展现不一样的女性风采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还可以给学生树立更有力量的女性形象
与墨西哥的决赛堪称激战
每个人都表现出最好的一面
令她感到酣畅淋漓
↑8月12日,中国选手殷子媛在比赛中回球。新华社记者 李旭伦 摄
壁球被称为运动中的“国际象棋”
需要动脑与策略
更需要一颗“大心脏”
13岁的壁球运动员殷子媛
年纪不大球龄却不短
在小小的壁球馆
她学会思考
学会布局
学会在电光石火的瞬间
做出最优决策
曾因受伤而焦虑
也曾为战胜偶像而欣喜
壁球不仅塑造了她的技术
也塑造了她的性格
让她从一个内向的小女孩
变成可以和国际选手自如交流的
开朗少女
↑8月9日,一名选手参加索道滑水赛。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泰国13岁的滑水“小孩姐”
布拉比姆·披帕萨瓦迪
在索道牵引下纵浪飞驰
在空中做出高难度翻转
让场下的观众惊叹不已
虽然是该项目年纪最小的参赛选手
但她有着超越年龄的自信与松弛
上课时是认真的“学霸”
课下则是穿梭在水面的精灵
她说自己来参赛
最重要的不是得奖
而是享受比赛过程
结交更多朋友
↑8月15日,中国选手李甜星在无人机竞速比赛前准备。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同样13岁
无人机竞速选手李甜星
从7岁接触无人机
虽然还是一名中学生
但她心态稳定
在爸爸的引导下
走进这个充满速度与激情的项目
对赛道有着独到的理解
↑意大利运动员路易莎·里佐参加无人机竞速比赛。(视频截图)
同样是无人机竞速项目
意大利选手路易莎·里佐
坐在轮椅上
在遥控器上快速拨动
无人机在她的操控下
精准旋转、加速
掠过一个个障碍门
因患有脊髓性肌萎缩症
她的运动神经元受到影响
还有肌肉萎缩、无力等症状
但无人机成为她“身体的延伸”
“第一次飞无人机时
我感到了自由”
5次赢得意大利全国冠军
2024世界无人机竞速锦标赛夺冠
对飞翔和奔跑的渴望
让她勇敢战胜重重困难
↑选手操控无人机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赛场外的成都
人民公园里
穿旗袍的阿姨
把广场舞跳得多姿多彩
街角的篮球场
穿校服的少年
和下了班的大叔
成了临时“队友”
↑市民在成都人民公园内晨练。 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运动无限”
身份不是束缚
年龄不是界限
只要愿意
何时都是“当打之年”
↑中国选手亓祥宇在霹雳舞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气象万千”
不是说跑多快、跳多高
是体育带给一个人的改变
让身体与灵魂共同成长
在每个平凡的日子
都拥有蓬勃的力量
↑8月17日,演员在成都世运会闭幕式现场表演。新华社记者 贝赫 摄
锦江水缓缓流
一场世运会
可可爱爱热热闹闹
在奥运会的更快、更高、更强之外
让体育更多元、更包容
拥有更多可能
↑中国选手韩雨获得成都世运会女子花式台球冠军。新华社记者 胥冰洁 摄
心中有爱
眼里有光
大胆追逐
超越极限
是运动的姿态
是青春的激情
是生命不息的脉动
是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闭幕式上入场。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这魅力
属于世运会
属于成都
更属于每一个热爱运动的你
看完世运会
你准备运动了吗?
记者:杨思琪、王沁鸥、杨博毅、马思嘉、刘扬涛、谷训、季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