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基地原研究员、中科院院士 陈达:我的任务主要是取样,一个爆炸以后我装了些什么东西,剩了什么东西,变了哪些东西,我把每一个都要找出来,就知道这次威力是多少,成功还是不成功。
最关键的时刻,陈达和同事们超额十倍完成了取样任务。
从一名清华大学学生到一位核物理专家,技术将军,中科院院士,陈达和很多并肩作战的战友,最终将英魂留在了这片热爱的土地上。而在马兰基地,直到今天,一批批青年学子仍在相继投身这里,为国防事业奉献着自己毕生的心血。
清华大学国防生 胡凯:我将用我的所学,为新时代下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添砖加瓦。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中国核物理学家王承书用一生中的三个我愿意,作出了肯定的回答。1958年,我国筹建热核聚变研究室,46岁的王承书面对钱三强的邀请,毫不犹豫地说出:“我愿意”。两年后,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希望她负责高浓铀研制,面临再次改行,王承书第二次说出“我愿意”。而1964年,当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面对自己将隐姓埋名一生的抉择时,王承书给出了第三次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