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早报记者 赵霞 实习生 张恩铭
近日,成都已经开始步入三伏天的湿热天气,走出房间一股“进入澡堂”的错觉随之而来。当大家对高温天气叫苦不迭的同时,湿气也开始出现,侵扰我们的身体。那么究竟什么是湿气?我们又该如何正确祛湿?让我们来看看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医师伍文彬怎么说。
湿气最常见的问题是腹泻
古话说:“千寒易去,一湿难除。”许多人一到梅雨季节就可能会产生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消化功能不良的现象,有的甚至还时常伴随有精神萎靡不振、贪睡、手脚无力、舌苔白腻等现象,在中医中把此类现象就叫“湿邪”。
湿气易导致头晕、头痛、水肿、湿疹甚至包括胸闷、肢体肿块等疾病,主要是由于湿气容易淤结,对脾胃等器官功能有损伤。
而在夏季,湿气带来的最常见的问题便是腹泻。伍文彬教授说:“夏季天气炎热潮湿,湿邪易困脾胃,脾失运化又生内湿或者夏季贪凉饮冷伤及脾胃,运化失常而生内湿,导致腹泻。”
不良生活习惯易引起湿气
湿气分为外湿和内湿。其中,外湿多因天气潮湿、淋雨涉水所致,夏天湿气很重,易因湿邪致病。是由外部的环境潮湿导致的,多出现于潮湿多雨的长夏季节,炎热潮湿的亚热带、热带雨林、盆地等地区湿气较重,内湿的形成多因脾胃功能受损等问题。
据查证,《黄帝内经》中叙述南方地势较低,易汇聚湿气,而成都地处盆地中央,湿聚更甚。伍文彬介绍称,湿气是多方面的不良生活习惯所导致的。饮食上喜欢酒肉甜点、生冷瓜果等食物,情绪上抑郁或易怒,生活上常穿潮湿未干的衣服、洗完澡不擦干身体、洗完头发不吹干直接睡觉等,这些方面均会引起湿气。
中医认为,人体有六种致病因素,即“风、寒、暑、湿、燥、火”,也称六淫邪气。其中湿邪对机体的影响,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已逐渐加重。比如,现代人多爱吃肉,运动又少,于是,体态越来越胖,脾胃越来越弱。
由此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脾的运化功能受到伤害,水湿聚积体内,形成内湿。凡有内湿的人,一旦遇到湿度大的环境,里应外合,极易引发身体不适。特别在高温高湿的盛夏,“湿”与“热”结合,形成“湿热”。不仅会引发头晕头沉、胸闷气短、体倦乏力,还易导致消化道、泌尿系统以及皮肤病等多种问题。
例如:消化道方面,最明显的影响就是没食欲,不想吃东西,有时会出现急性肠胃炎;泌尿系统方面,体内湿气重,且喝水较少时,小便排出不畅,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皮肤方面,湿气过大会刺激皮肤大力散热,负担加重,免疫力随之降低。因此,痤疮、皮炎、湿疹、癣都会不请自到。
辟谣
夏季游泳会加重“湿气”?瞎说!
前不久,记者在网上看到有人发帖说:“传统中医反对游泳,因为泳池湿气重,可能引发多种疾病……”这番言论缺乏中医常识,显然有些歪曲事实的真相。有普通网友不了解中医,竟信以为真。
事实上,中医强调因人而异,不会绝对肯定或否定游泳,更何况,国内多所中医药大学内便设有泳池,许多老中医也通过游泳来健身。
“中医说的湿气和游泳的湿就不是一回事。”中医专家称,湿气是一种中医理论概念。中医认为自然界中气候潮湿、食肉等是湿气的来源,湿邪过重则易伤阳气。但湿气不是水,可理解为像鼻腔内的分泌物一样黏黏的东西,通常是存在骨缝关节处。一般情况下,胖人多阳虚“湿重”。
“游泳池较潮湿,可能导致湿气重,但游泳不是引发湿气重的主要原因。”游泳时,人体的毛孔会张开,导致外界水湿侵入人体。出水之后,如遇冷空气,就会让皮肤毛孔快速收缩,容易在体内形成寒湿。但应对并不难,游泳前做好热身运动,游泳之后洗个热水澡,还可以适当结合跑步等运动,多出汗即可缓解。
3步除湿
伍文彬告诉记者,如果体内已经有了湿气,可以从饮食、药物及运动三个方面祛除湿气:
1如果湿气较轻,可选择食疗方法,如红豆薏米粥或者平时可以多喝红茶或者普洱茶。伍文彬说,祛湿药中有很多药物都是药食同源的,可以在做菜的时候搭配使用,比如赤小豆、薏苡仁、白扁豆、小米、冬瓜等,在炖汤的时候可以加入生姜、草果、胡椒、辣椒、陈皮等佐料。如冬瓜玉米汤、山药小米粥、白扁豆烩木耳等。
2如果湿气较重,则需针对病因服用健脾祛湿的中成药,如香砂平胃颗粒、参苓白术颗粒、理中丸、人参健脾片、二陈汤等。
3 最重要的方法便是加强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振奋人体的阳气,阳气充盛,则湿气便可排出。
伍文彬教授表示,不同人群如男性、女性、老人和小孩等,祛湿的方法普遍相同,都可以运用以上所介绍的方式。而对于不便于运动的老人、婴幼儿湿疹等还是以食疗及药物辅助治疗为主。